专家解读数字化转型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12-24浏览次数:15

杨欣斌: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发展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17日电 13-14日,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京召开。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论坛之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转型与重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为主题,围绕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展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介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立专篇,对“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相关战略规划出台,为数字中国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当前,17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数字化转型战略,以中国为例,数字方面有数字中国、宽带中国、互联网+、新基建;5G方面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进5G产业发展;AI方面有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杨欣斌介绍,数字化大致从以下十个方面驱动职业教育转型,即教育生态从平面到立体、思维模式从一维到多维、知识体系从单一到跨界、教师能力从一元到多元、教育技术从单一到复合、教材呈现从纸质到数字、教学场景从传授到互动、学习方式从静态到动态、管理模式从传统到智慧、教学评价从粗放到精准。

  提到深职数字化转型,杨欣斌介绍,深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建立数字化转型五环模型,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创新与实践高地;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具有原创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专业标准迭代更新,建成15-20个国际领先的专业标准;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课程标准优化升级,建成50门左右国际领先的课程标准;开发完成职业教育专业国际认证“深圳协议”;教师和学生数字化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形成特色经验;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与推广中心。

在整体部署方面,杨欣斌表示,深职主要通过十个方面进行,即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开放与合作、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夯实数字基座。

智能教育要发展有温度的智能

 ——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人工智能正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引发这些领域发生了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但智能教育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取得明显成就。”214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提出,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运用,是对现有教育的赋能增效,更是对未来教育的重塑。

  近10年来,智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学、教、管、评等不同方面都有了广泛的运用。但袁振国指出:“截至目前,智能教育总的来说是以技术为中心,其特征主要有重技术应用、重技术功能、重‘大数据’轻‘小数据’等,关注的是把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教育场景中去,满足于提高现有教育的功能和效率,是在传统教育背景上做加法而不是创设新的教育形态和场景。”

  袁振国把这种情况称为“人工智能+教育”,认为这是一种“冷”智能。而教育事业是以人为对象,为国家育人才、为个人促发展的活动,是有情有义、有温度的活动。“智能教育要向‘教育+人工智能’转变,发展有温度的智能。”袁振国说。

  “教育是人与人的联系,智能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的。”袁振国强调,人的发展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人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变化。人工智能如果仅仅是联结客观数据,不能与人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不能激发人的脑神经机制活动,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激发了人的内生力,智能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教育+人工智能’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促进人自由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为目的,不断创设和开辟新的教育场景、教育形态,以解决问题和实际需要为导向,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让技术为育人服务,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智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袁振国说。( 本报记者 梁丹 见习记者 程旭)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助力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访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了更好地支持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粮农组织发起了‘1000个数字村庄倡议’。如今,中国已经贡献了10个最佳数字村庄的实践,并且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100个数字村庄。”214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说。

  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6亿,需要增加50%的粮食供给才能养活全人类。文康农表示,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必须关注和重视正在改变农业和农民的数字化转型。

  “可以看到,今天,移动通讯、遥感服务和分布式计算的普及,已经显著提高了个体农民在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和进入市场的机会。”文康农介绍,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等项目,帮助满足数字化时代下农村和农民的新需求。

  “农民田间学校采取边做边学的学习模式,强调以直接观察、讨论和田间实践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土壤、种子繁殖和品种试验以及与数字化相关的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文康农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在中国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农民田间学校项目,助力中国的减贫、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农业等工作。

  文康农表示,目前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村庄发展”试点项目已经在4个农民田间学校所在省份开展。“这一项目相比较农民田间学校项目,尤其增加了商业内容,我们邀请一些电商平台参与了农民培训,指导农民在农业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移动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并且能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文康农补充道,这一项目旨在培养出新一代农民,让他们不仅精通技术,还熟知管理和营销。

  “在203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更多产、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支撑,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但我相信,职业教育培训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将会加速这一进程的实现。”文康农说。

专家学者研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15日电(记者 袁秀月)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正全面融入社会各领域。其中,职业教育也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新契机。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如何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214日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论坛之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展开探讨。

  “过去几年,发展数字技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快速技术变革政策的优先选项,数字技能正在成为专门开发数字产品和提供数字服务的特定部门或者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表示,人们对于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激增,驱动着教育和培训内容更新和服务转型。

  “智能教育要向‘教育+人工智能’转变,发展有温度的智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认为,“教育+人工智能”,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促进人自由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为目的,不断创设和开辟新的教育场景、教育形态,以解决问题和实际需要为导向,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让技术为育人服务,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智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最为直接的一个教育类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数字化素质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广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张家浚表示,广东通过加强政策引领、项目推动,引导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不同层面建设数字化,对于薄弱的学校,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思维来改革现有管理模式;对于优质的学校,强调要更好实现现有信息化手段的升级,特别强调信息化手段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深度结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应然逻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波表示,正是这种“跨界”属性,为创新职业教育数字化以多元主体建用提供了依据。因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用主体不仅包括职业院校,还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各类群体。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郑绍忠表示,他们学校通过三方面来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是着力构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课程体系,二是着力建设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资源,三是着力打造数字化的教师团队,把数字赋能和职业教育升级改造融合起来,把专业特色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让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能够有更高的契合度。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000余所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代表近十万人线上线下参会。


数字化技术如何重构职业教育生态?这场世界级大会共商机遇与挑战

 来源:新京报

2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嘉宾们围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资源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

数字化技术不能被窄化为工具,而是可以重构职教生态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新增的数字职业数量占到新增职业数的61%,这个变化是极为显著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孙善学注意到,去年教育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也突出了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职业学校专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面临的重大机遇。”广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张家浚指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就需要人才能够有效支撑和适应产业发展要求。要实现这一点,职业教育就必须要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他看来,目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一方面体现在其人才培养质量。如果能够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对职业院校的管理和教学进行改革,将极大提高管理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指出,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一直被狭隘地当做是教育工具。数字化技术不能局限于工具性的应用或细枝末节式的修修补补,而应当作为一种整体性系统变革的契机,这种变革不是数字化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职业教育生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发展的根本路径,所以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要紧扣这个特征。

  “从横向看,我们要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来破解校企合作难题,让双方共同设定教学目标、共同开发数字化资源,尤其是虚拟仿真实训环境的建设。从纵向看,要把中职、高职、职本甚至基础教育贯通起来,要研究如何解决终身学习的数据记录和资历认证及转化。”韩锡斌说道。

  另外他认为,要考虑如何扩大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影响力,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包括智慧职教平台资源如何实现多语种、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体系转型如何能够与国际同步。

 数量、质量之外,专家建议关注资源库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孙善学分享了对职业教育数字技能发展和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

  “2010年开始,教育部立项建设了203个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带动省级立项建设的专业资源库达到了582个,覆盖了职业教育的19个专业大类。其中,有多达2154所学校、2838家企业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当中来……”孙善学在会上讲述。

  他进一步表示,截至20221122日,203个教学资源库共收录了网络课程近20万门,学习资源总量达到近500万条。2022328日,教育部正式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述资源库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列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向更多教师和学生开放。

  在孙善学看来,不管将来教育改革在逻辑上、模式上、技术上发生什么变化,都离不开教育资源这个基础,因此,建设数字化资源是一个“筑基”过程。

  因此,他提出,为了提高资源库的建设质量,使得资源库沿着法制化轨道发展,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探索资源库的互联网出版许可和认证。“我们国家在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正在探索健全中,这是一个新鲜事物,这项工作对于资源库能够形成好的保护。

  同时他建议,为推广资源库优质课程等学习资源,探索课程学习成果的认证,开发课程电子证书、技能微证书。此外,配合国家国际化和外交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开发资源库多语种内容,推动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2022年,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并扎实推进。下一步战略行动如何持续深入?陈子季在会上提出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增加资源的数量,提高资源质量。继续汇总历史沉淀资源,鼓励各试点省份和优秀职业院校开发国际化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增加平台的资源总量。同时,加强资源的质量监管,创新资源质量反馈和评价机制,对知识内容不实、技术规划老旧、使用评价不高的,按一定比例予以淘汰。

  二是进一步拓展应用模块,丰富应用场景。鼓励国内外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实行联合,根据教学、管、评、研和社会公众的使用需要,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应用服务。

  三是进一步建立标准,深化数据联通,建立系统完善的资源开发接入运维、监测评价、安全保障等标准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职业教育数字化工作安全有序。(新京报记者 冯琪)